内蒙古五原: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日期:2020-07-07   浏览次数:

image.png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批示指示和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政主导、高位推动”“农民主体、全面参与”“奖优罚劣、建管并重”,整县连片推进,探索形成农村环境整治“437”长效管护机制,将全县782个村民小组全部打造成为美丽村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主导,高位推动

五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抓总、五级书记负责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推行“县领导包镇、机关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组” 包联帮扶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与农田配套相结合。全县大破大立配套农田180万亩,村庄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把优特农牧产业作为促进三产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十”即十万只标准化肉羊养殖,“百”即多个百栋绿色有机无公害高端瓜菜基地,“千”即多个千亩绿色高端小麦种植基地,“万”即多个万亩绿色葵花种植基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资金整合、农户参与”模式,全县葵花、肉羊、果蔬、肉鸡、玉米、蛋鹅、高端小麦等优特产业发展迅速,效益喜人。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美丽工程建设、乡村清洁行动等优先向贫困人口倾斜;产业发展、农田配套等项目优先向贫困人口倾斜,创业、就业、助学等扶持政策优先向贫困人口倾斜,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如期实现脱贫。

与电商产业相结合。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引领,培育了五原黄柿子、“灯笼红”香瓜、“贝贝”南瓜等一批知名品牌,搭乘电商快车,设施果蔬实现了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的骄人成绩;2019年网上销售额达到6.2亿元,真正体现在美的环境、美的产业、美的生活上。

与河套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对传统村落、民居和文化习俗进行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借助独特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民俗风情,大力发展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打造塔尔湖镇联丰三社、葵花公园、农耕文化博览园等一批示范点,在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实现破题、开局、起步,形成了乡村民俗特色游、休闲农牧业体验游、生态休闲自驾游“三大”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构建起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村旅融合、产村融合、互助发展的格局,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城乡一体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农民主体,全面参与

典型示范、以点突破抓整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团结三长、四员、两代表(镇长、村长、社长,村“三委”成员、保洁员、护林员、防疫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刀刃向内,打造典型,以一带十,示范引领。采取组织观摩、表彰、评比等方式,让典型家喻户晓,让农民学有榜样、干有遵循。同时,积极倡导树立文明新风,改变传统陋习和生活方式,实现清洁行动与观念转变同步提升。

发动群众、全面参与抓整治。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实行以奖代补,农民主动投工投劳。整治一个自然村约需投入8万元,全县需投入约6000万元。通过鼓励农民参与,大幅降低整治成本,提升整治效率,每个自然村整治费用可降低至6万元,按照政府奖励、农民自筹、义务投工等方面1:2:3的比例,全县771个村庄通过政府引导政府投工投劳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责任倒逼、制度约束抓整治。全县各村社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比例达到100%。针对个别消极怠慢、坐等靠要的群众,利用村民小组“微治理”,推行诚信村民管理办法,建立红黑榜和公示制度,倒逼村民自觉履行义务,督促农民主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各项任务。

奖优罚劣,建管并重

抓督促重考核、压实责任抓整治。县对镇成立整治专项督查组,实行“一月一评一奖一约谈”制度,全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兑现奖补;镇对村实行“开展一次集中活动,组织一次宣传动员,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制度,全年安排782万元(按照每个村1万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对整治中出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庸官、懒官、乖官、巧官进行组织处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为了单位评优选先、干部选拔选用的大舞台。

立制度建机制、长效管理抓整治。建立村庄长效管理“437”制度(即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级负责、村民自治的“四级联动”;城乡规划、执法、环境整治“三位一体化”管理;实行1套机制、1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1个垃圾处理场、1座公厕、1组垃圾池、1组场面“7个1”管理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数百万元,乡镇出台考核细则,村内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负责“门前三包”,保证干净整洁。规划编制全县农村建设规划;执法局下延管理职能,成立乡镇综合执法局,配备专职人员,常态化管理乱搭乱建;扩大保洁范围,开展社会化服务模式,动员社会、农户齐参与,实现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扫模式。启动实施农村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项目,完善村环境卫生保洁配套设施,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实现村组环境长效保洁。